RFID系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
信息安全概述
- 信息安全主要解决数据保密和认证的问题。
- 数据保密:采取复杂多样的措施对数据加以保护
- 认证 :
- 信息认证:信息从发送到接收整个通路中没有被第三者修改和伪造。
- 用户认证:用户双方都能证实对方是这次通信的合法用户。
密码学基础
c=Ek(m) m=Dk'(c)-Dk'(Ek(m))
密码学基本概念
- 密码学包含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。
- 密码学的一条基本原则:加密算法E是公开的,真正的秘密在于密钥。
- 密钥的长度越长安全性越大,但是成本也会越大
- 密钥应易于更换
- 密钥通常由一个密钥源提供,远地传送密钥时,一定要通过另一个安全信道。
密码体制
- 对称密码:一种常规密钥密码体制,也称为单钥密码体制或私钥密码体制。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;又分为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
- 非对称密码体制:也称为公钥密码体制、双钥密码体制。加密密钥是公开的,解密密钥用于自己对收到的密文进行解密,这是保密的。
射频识别中的认证技术
[!note]
解决阅读器与应答器之间的互相认证问题。
应答器确认阅读器的身份,防止存储数据未被认可地读出或重写;
阅读器确认应答器的身份,以防止假冒和读入伪造数据。
- 相互对称认证
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的互相认证采用国际标准ISO 9798-2的“三次认证”,这是基于共享秘密密钥的用户认证协议的方法。
- 三次认证过程
- 阅读器发送查询口令命令给应答器,应答器响应返回随机数RB
TOKEN AB=E_K (R_A,R_B)
阅读器产生一个随机数RA,使用共享的密钥K和共同的加密算法EK,算出加密数据块TOKEN AB传送给应答器- 应答器解密TOKEN AB比较RB‘和RB,一致则确认阅读器
- 应答器发送另一个加密数据块TOKEN BA给阅读器
TOKEN BA=E_K (R_B1,R_A)
RA为从阅读器传来的随机数,R_B1为随机数 阅读器接收到TOKEN BA并对其解密,若收到的随机数R_A′与原先发送的随机数RA相同,则完成了阅读器对应答器的认证
利用识别号的认证方法
应答器都有自己唯一的ID(识别号),可用主控密钥K_m对ID 实施加密算法而获得导出密钥K_t,并用其初始化应答器,则K_t就成为该应答器的专有密钥。
- 阅读器首先获取应答器的ID,在阅读器中利用主控密钥K_m、 ID 和指定算法获得该应答器的专有密钥(导出密钥)K_t。
- 认证过程同前面介绍的三次认证过程,但所用的密钥为K_t,其中K_t利用主控密钥K_m、 ID 和指定算法获得
TOKEN AB=E_Kt (R_A,R_B)TOKEN BA=E_Kt (R_B1,R_A)
评论区 - 05_RFID系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